2024年9月25日,在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上,中国海洋学会宣布发布四项新的团体标准。这些标准包括《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校园海洋科普指南》、《跨海桥梁桥墩冲刷实时监测技术规范》和《南黄海区域海上大风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导则》。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科学研究及管理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旨在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与技术水平,促进海洋科学的普及与发展。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标准的出台,规范了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微塑料的采样和检测方式。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世界海洋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提升检测效率对于科学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至关重要。该标准的实施不仅仅可以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政策制定者在环境治理中提供重要依据。
在校园教育方面,《校园海洋科普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校提供了海洋科普活动的详细框架,鼓励各学校积极建设科普基地、编写适宜的科普读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课程和活动。这种结构化的指导有助于解决校园海洋科普缺乏规范的问题,旨在提升青少年对海洋的认知和兴趣,促进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针对基础设施,《跨海桥梁桥墩冲刷实时监测技术规范》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监测系统,包括海水冲刷的监测流程和技术方面的要求。这对于保障跨海桥梁的安全运营,以及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进行相对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抢修,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海洋工程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这一标准为桥梁建设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强化了公众对海洋工程安全的信心。
此外,《南黄海区域海上大风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导则》综合了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和孕灾环境,明确了风灾风险区划的基础要求及工作流程。这一技术导则不仅对当地海洋产业的保护至关重要,还为渔民和海上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通过提升海洋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将有利于降低自然灾害对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影响。
中国海洋学会近年来大力推进海洋标准化工作,积极做出响应市场需求,制定了一系列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发布不仅体现了“高标准支撑高水平发展”的理念,更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中国海洋学会已发布团体标准17项,并正在制定28项,未来将逐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这四项团体标准的发布,不仅为海洋研究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框架,也为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海洋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与壮大,期待这些标准能够引导更多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向纵深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