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0月,习来闽考察时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建设“海上福建”指明了发展趋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举办期间,围绕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等议题,本报记者采访参加会议的专家,倾听他们对福建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感受和建议。
东南网11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李珂 王永珍 林蔚 陈旻 赖昊拓)福建是海洋大省,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踏上向海进军的新征程,福建高水平发展的蓝色动能澎湃。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快深远海养殖、海洋观测、渔船装备、渔港建设等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融合,渔业装备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准不断提升。
推进智慧化、装备化、信息化,赋能现代海洋渔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福建如何再进一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表示,水产加工作为渔业生产的延续,能优化渔业产业体系,带动渔业经济稳步的增长,应加快促进水产品深加工,提升水产品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水平,拓宽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努力把“蓝色粮仓”这篇文章做精做好。
他建议,福建远洋渔业在全国领先,捕捞量巨大,资源能够保证有效供给,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产值巨大,未来是海洋经济最有希望的增长点,也是实现渔获最大利益的最佳途径。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主任欧先伟认为,未来养殖走向深远海是必然的选择,同时它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智慧渔业。数字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地融合,也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目前,湛江湾实验室正在探索陆海联动梯度养殖模式,组建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从养殖平台总体、养殖智能化、优质鱼种育繁推、养殖鱼类精深加工、养殖服务保障、能源自供给、通信与大数据等方面着力,开展深远海养殖全链协同创新。“我们要共同构建渔业装备命运共同体,围绕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把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打通,让现代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欧先伟说。
作为数字与智能技术时代的新兴领域,智能船舶已成为全世界航运业的趋势性发展趋势,关系到整个船舶行业的升级革新。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创新中心副主任顾一清表示,智能船舶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智能船舶整体上仍处在技术发展和市场培育阶段,各方都在积极寻求场景和价值的落地,需要更为开放和紧密的行业合作,积极与装备、信息、通信等不相同的领域跨界协同创新,只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可以更加好更快发展。
截至2024年8月,我省风电装机容量已达793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9.4%。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表示,福建东临台湾海峡,潮流流速、潮差较大,十分适合开发波浪和潮流能。目前海上风电技术相对成熟,结合风电开发波浪能符合集约用海需求。
风从海上来,潮涌向未来。如何以科技赋能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德炉认为,要以智慧海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现海洋优质经济资源、探索海洋保险应用新路径和普查海洋可燃冰探索。
福建是海洋渔业大省,而渔业资源正是一种海洋优质经济资源。潘德炉以海洋捕捞场景举例说明:“面对浩大的海洋渔场,哪里生产下钩?需要智慧海洋研发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他还进一步阐述,为避免环境异常波动造成产业损失的情况,建议积极推广“海洋大数据+智慧渔场+保险”模式,并介绍了国内已有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的成功案例。“海洋大数据可以为涉海企业组织气象、生态、金融等领域的评估,让更多企业放心下海,还能发展我国自主海洋保险业。”
潘德炉呼吁,希望各界形成合力,探索海洋养殖大数据风险保障新模式,一同推动海洋优质生产力发力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戴民汉在“海上中国”专题报告会的主旨演讲中,从海洋及其战略地位、海洋科技发展形态趋势、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三个维度,清晰阐述自己对“科学技术创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漫谈海洋战略、海洋科技与未来产业”专题的思考。
戴民汉坦言,梳理海洋学科发展历史,要求我们以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视角,认真思考科学技术创新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应承担的使命任务。“海洋强国的科技需求存在于海洋技术与工程、海洋安全与权益、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资源与能源等四大任务中,我们应逐一分析研究。”他说。
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中心城市厦门的建设……戴民汉在当天演讲中多次举例福建省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他提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迈入战略机遇期,已形成了北部、东部和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圏,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长,成为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新的强劲引擎。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福建等多个省份都格外的重视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相继成立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如何在保护与开发间取得平衡?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刘正华表示,海洋有独特的ECO服务功能,人类是海洋连接而起的命运共同体,应该共同思考、合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红树林、珊瑚等特殊生境。当前,生物多样性框架已设定了30%的全球海洋保护目标,除了OECM(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的方法)等方法和对海洋的规划等,技术创新也至关重要。随着物联网、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应用在海洋领域,将进一步释放蓝色增长潜能。
他认为,让更多人看见海洋、提升公众爱海护海素养特别的重要。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计划、项目和活动,加强创新政策引导,支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蓝色市民”成长与发展。
东福研究院[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泰生说,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经测算可开发量为27.8亿千瓦,未来开发潜力巨大,除此以外还有波浪能,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十分可观。那么如何开发呢?
其一是用于绿色电力。“现在有个很可喜的现象,就是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利用在经济性上已经获得了突破。”他举例说,以美元测算,目前福建海上风电的发电成本每千瓦时5美分左右,目前向每千瓦时4美分这个方向去发展。“那么它的成本,就低于了煤电、石油发电、天然气发电和核电,是非常便宜的。”
其二是绿色电力向绿色产品转化。如海上风电用于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还可以生产绿氨、绿色甲醇等高的附加价值化工产品。
作为海水养殖大省,福建深远海养殖发展势头良好。戴民汉认为,其存在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以生态风险为例,存在鱼饲料生产、饲料残留和鱼类代谢物的问题,养殖设施与野生动物互动等问题。
戴院士团队提出,应制定深远海养殖行业综合治理策略,全面考虑沿海社区、生态环境和产业价值链等各利益相关方需求,并实施强有力的治理政策,包括科学评估与减少深远海养殖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和生态足迹,保障能够平等获取深远海养殖产出的福祉,并降低经营风险及准入门槛。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