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中国继续蝉联世界第一大水产养殖国。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产养殖面积7624.6千公顷,养殖产量高达5809.61万吨,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50.48千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建国初期的吃鱼难,到如今的世界渔业大国,中国的渔业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我们餐桌上的海鲜水产品是怎么丰盛起来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加剧,国际形势多变,渔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哪些贡献?又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
本期《这时乡村》,农民日报联合腾讯新闻,邀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马振华,一起来回顾这四十年来我国渔业的发展成就,并探讨当下的渔业困境和发展之道。
冯建伟(农民日报记者):金秋十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说到丰收,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粮食的丰收,是蔬菜和水果的丰收。其实,这个时节也是吃水产最好的季节。而海洋能给咱们提供的食物,可能比陆地上更多!据统计,海洋每年能产生1350亿吨有机物,在生态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每年能够给大家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可见,大海不仅是百川的归处,也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
那么作为渔业大国,我国的渔业发展都经历了哪些变化?目前又有哪些发展的新趋势呢?
庄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我今年参加渔业工作已经42年了,从个人总结来说,我认为我国的渔业发展经历了从吃鱼难,到吃好鱼,到护好鱼这三个主要的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物资还比较匮乏,当时老百姓整体还面临着吃鱼难的问题。未解决这个难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全力发展水产业,尤其是全力发展水产养殖业。要知道,在农业的各个门类中,水产是最早实现市场化的产业。历经十几年的努力,我们水产品的供求关系才算得到了缓解,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是第一个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后期,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
到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大家开始不满足于有鱼吃,还要追求吃好鱼,吃优质水产品,吃高档水产品。这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的工资还很低,可鲟鱼在北京市场1斤就能卖到700多元,在当时简直是天价。这也说明高端水产品有需求、有市场,因此,从当时起,在大宗水产品之外,我们的祖国也开始全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也就是高档水产品。可以说,在水产养殖领域,我国养殖的水产品品类是全世界最多的,有几百个之多,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不一样的层次的需求。
我国水产经过这4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22年我国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是48.63公斤,是全球人均占有量的2.3倍以上。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的人均占有量已超越了50公斤。水生生物为咱们提供了三分之一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理论上海洋的产出可供300亿人食用,但如果我们不科学利用,即使是养活70亿人也难以为继。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有一个数据,现在全球有30%的渔业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有70%的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的状态,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警示了。因此,到现在,我们不能够满足于温饱,不能够满足于吃好,而是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护好鱼的阶段,要善待水生生物资源,把水域生态环境建设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长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刚刚庄首席介绍得很详细,我主要补充介绍一下海水鱼这块的发展情况。
1984年,我大学刚毕业,当时我国海水鱼的养殖年产量是多少呢?是0.94万吨,也就是还不到一万吨。到了2023年,我国的海水鱼养殖产量是多少呢?是205.6万吨,增长了200多倍。
说了产量,再来说海水鱼种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能提起吃海鲜,大家最大的共同记忆就是带鱼,因为当时市场上其他的海水鱼品类比较少见。而到了2023年,我国养殖的海水鱼种类已经增加到了124种,包括石斑鱼、金鲳鱼、东星斑等,品类已经十分丰富了。虽然海水鱼养殖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但由此可见过去这40多年来,我国渔业的发展是很大的。
最近这几年,大家都在提倡发展深远海养殖。那我们为何需要发展深远海养殖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近海养殖目前基本上已经饱和了,再继续发展的话,有几率会使生态环境、病害等一系列问题。刚刚庄首席一再强调我们现在已确定进入了护好鱼的阶段,走出近海的深远海养殖,就是我们实现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方式。
另一个原因,就是深远海养殖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我这里有组数据可以说明,水深0-15米,我们的海域面积是1238万公顷,0-20米的海域面积是1570万公顷,0-40米的海域面积是5300万公顷。而我们海洋的单位面积产值是种植业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15-40米的海域充分的利用起来,就有6亿亩之多,产值相当于24亿亩耕地。
马振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关于我国渔业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现状和方向是需要我们来关注的。
第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都存在过度捕捞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全球渔业资源有1/3的鱼类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已经威胁到蓝色粮仓未来的食物供应,也限制了我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捕捞量等措施,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第二,为了应对过度捕捞,水产养殖尤其是鱼类、贝类、藻类等的养殖慢慢的变成了弥补野生渔业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球水产养殖产量逐年增加,而我国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传统的养殖模式,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水质恶化等问题,未来需要推广水域净化型的养殖、稻鱼共生农渔综合的养殖等生态友好型的养殖模式。
第三,深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传统的渔业和水产养殖,大多分布在在近海和浅海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深海的资源开发潜力逐渐受到重视,我国正在慢慢地推进发展深远海养殖,目前也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第四,渔业国际化,加强我国的渔业品牌建设。目前,我们国内水产养殖的产量其实已经很大了,但是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认可,还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让我们的渔业走向国际化,加强我们的自主品牌建设。而这背后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养殖行业标准的标准化建设。
第五、海洋生物发展、智慧渔业和数字化是未来新的亮点和方向。基于海洋生物的药物、功能性食品、海洋生物技术等都是未来我国渔业发展的一些新亮点和方向。
冯建伟:刚刚关首席提到了深远海养殖的巨大潜力,那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如何理解这四十年来渔业发展在这方面的贡献?
庄平: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曾有一些观点认为,我国的14亿人对全球会是一个威胁。他们在担心:中国这么多人口,谁来养活?
事实证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不但养活了14亿人,而且我们14亿人还吃得越来越健康了。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就报告》显示:1949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到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了77岁。现在有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越80岁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背后与我们的食物、医疗等各方面发展都是相关的。我们的渔业为国民提供了1/3的优质动物蛋白质,这也是不可以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粮食安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粮食的供给安全,一个是粮食的质量安全。大食物观指的不是狭义的农业,是包括渔业在内的广义的农业。向江河湖海的广阔空间要食物,渔业有几大优势能够为粮食安全做出很大的贡献。
第一个是我们有种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水域里,仅就鱼类来讲,大约有3000种左右,其中淡水鱼类就超过了1000种。这是一个很丰富的资源,占到全球鱼类种源的10%以上。
第二点是我国拥有很适合渔业发展的天气特征情况。我国南北纬度跨度非常大,天气特征情况丰富多样。这也为我们养殖水产品的品类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也实现了市场供给的丰富性。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世界上有这样气候地理条件的国家并不多。
第三个优势所在,是我们在渔业上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不论是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都位于世界前列。而且从历史上看,我国有2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世界上渔业养殖历史最长的国家。
关长涛: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性,其实是保障我们国民的优质蛋白供给。前几天听薛长湖院士做的一个报告,他就提到水产品作为食物,不光是解决温饱的问题,也是解决吃得健康的问题,它是一个促进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面提倡的,居民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g。我们的祖国有14亿人口,按这样计算,其中的缺口是非常大的,大概还需要再增加2000-3000万吨的产量。我们目前养殖的海水鱼里,产量最大的鱼种是卵形鲳鲹,一年也还不到30万吨。如果全国每人每年多吃一条鱼,产量就高达70万吨,所以从消费需求和营养健康的角度,我们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空间还很大。
刚刚我也提到了深远海养殖,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海水水域养殖,大多数都在15米水深以内,我们的深水网箱主要也只是在拓展水深15-20米水深的海域,我们现在对水深20-40米海域的空间利用率还不到1%,未来潜力巨大。
深远海养殖除了可供利用的水域面积大,其养殖的水产品品质也很高。平常没有台风的话,深远海的养殖条件比我们的近海环境要好很多。因为深远海的水域比较开阔,海流也比近海要大,水质条件自然也会更好,因此养成的水产品的品质也会更好。
冯建伟:近40年来,我国渔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当下制约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和难题都有哪些,未来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首先,是我们的养殖品种需要优化升级,养殖结构也需要调整。目前,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将近8000万吨,但我们养了2000多年的四大家鱼,到现在仍然是占大头。在四大家鱼之外,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可适应的新的鱼类品种不断加入进来,一直在优化更新我们的养殖品种。
在鱼类养殖品种的开发上,近些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聚焦在那些处于食物链高端的名特优品种。但这些品种的鱼类不吃天然的饲料,不吃浮游生物,而是要吃小鱼,养殖往往依赖鱼粉等人工饲料。但鱼粉的供应是有限的,这样不利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品种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大家都希望拓展的方向是像四大家鱼这样子就能够利用初级生产力来转化成优质蛋白的鱼种,而不是依赖大量鱼粉养殖的品种。与之相应的,就是还要去开发新的饲料源来替代鱼粉,支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就是我们的养殖模式要更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未解决吃鱼难的问题,我们有些地方甚至通过把粪泼到池塘里来养鱼。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们发展机械化养殖、设施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都是很好的方向,能够兼顾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友好。
关长涛:从深远海养殖来说,开发潜力大,但发展难度也不小,不只是把设施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还需要把全产业链做透,实现品种培育、病害防治、营养饲料、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的突破。目前来看,确实还存在不少制约的因素。
第一,在深远海区域,浪大流急是常态,养殖难度本来就大,还时常受到台风灾害的影响。据统计,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次数,平均是9次左右,带来的破坏不小。这就要求我们全力发展设施渔业,既要提高这些设施的安全性,保证它们能够扛住台风,造价又不能太高,要让大家能用得起,这是我们应该突破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海域环境的制约。以渔业养殖比较发达的挪威为例,它的海域走出去不远就能达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水深,条件比较优越。相比之下,我国海域整个大陆架比较平缓,要进入深海养殖,就必须走出很远,养殖和管理的难度相应也会加大很多。
再一个就是种源的问题,我们要培育出适合我国养殖的当家品种。比如挪威,他们90%以上养殖的都是三文鱼,也叫大西洋鲑,这种鱼在全球市场上都很受欢迎。但我国的海岸线比较长,从北到南,海区的水温条件、环境条件都不一样,需要多品种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深远海养殖,大型化养殖设施已经有70多座了。大家都在关注养什么的问题。比如我国北方的深远海养殖,大家都看好冷水性的鲑鳟鱼,但是鲑鳟鱼的养殖品种确实受限,包括90%的虹鳟鱼卵我们要依赖进口,大西洋鲑我们就没有亲鱼(指发育到性成熟阶段,有繁殖能力的雄鱼或雌鱼,也叫种鱼),所以如何突破这个种源的问题,如何突破鲑鳟鱼不能在北方海域度夏的问题,确实还需要一些关键技术。
不过,最近这几年,国家对深远海养殖非常支持。我相信,随着我们的祖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我们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向外走,把海上粮仓建设好。
第一个挑战,就是海洋新品种、新资源的开发问题。我们目前开发的高的附加价值的鱼类主要都是肉食性的鱼类,它们对资源的掠夺其实就是很严重的。以石斑鱼为例,它长一斤肉,它的FCR(即饲料效率,指的是养殖的水产品增重1公斤所需要的饲料重量)可能是3,可能是4,那它长1斤肉,它需要吃的鱼粉的量就非常多了。如果我们开发一些植食性的或者是杂食性的鱼类的话,对海洋自然资源的掠夺就会减少很多。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视藻类养殖。实际上藻类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和经济用途。它不但可以用做食品,药品,还能够做成功能性的食品原料,还可当作生产的燃料,它的用途是非常多的。所以说,藻类未来可能是一个开发的方向。
第二个挑战,是智慧化渔业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智能化养殖管理,尤其是在深远海养殖这块,我觉得是特别需要的。以我在做的深远海养殖区为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是很难上到网箱上去的。但养殖过程其实需要每天进行投喂、监测等很多工作,如果海况不允许,我就只能停掉这些工作,因此会减缓鱼的生长速度,如果期间发生了病害,也很难及时监控和处理。如果我们有智能监控系统、自动投喂系统的话,就能轻松实现记录、追溯从养殖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不但可以确保咱们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还能加强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挑战,是国际竞争力不足和贸易壁垒的问题。目前来说,虽然我国的水产品产量是巨大的,但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面临着市场需求和品牌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针对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水产品质量上的问题,包括水产品中有几率存在的药残、重金属等安全质量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监督,提升品质衡量准则,规范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用药和饲料使用等,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无污染。另一方面,我们的水产品,很多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未来需要重点发展深加工和高的附加价值的水产品,包括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即食海产品等等,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水产品的品牌建设与推广。
此外,随着全球贸易的复杂化,我国水产品出口还面临着关税、非关税壁垒,和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应对国际竞争,我们应该从提升行业标准,建立国际认证体系等手段去突破贸易壁垒。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各国在渔业管理研发技术、市场推广等方面积极合作,推动我们国家水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