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站马德里竞技赞助商0591- 62760999
产品中心

我国Argo计划实施势成骑虎 浮标资源浪费触目惊心

来源:开云网站马德里竞技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5-06-12 18:27:56

  Argo计划及其建设的Argo/OneArgo海洋观测网,是我国海洋领域于本世纪初参加的唯一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海洋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曾获得国家层面上的充分肯定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

  然而,近些年里,由于国产剖面浮标及其专用CTD传感器研制、采购和布放活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由此引起的资源浪费现象令人咂舌,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在国际Argo组织及其成员国中的声誉,而且其观测资料未能依约交换共享,数据质量低劣更是令人堪忧。

  近十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海洋观测资料管理办法》、《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等一批政策法规,鼓励科技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倡导科学数据共享、严惩科学数据造假,以及强调军民融合,要求拆壁垒、破坚冰、破门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

  2018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51届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执委会扩大会议上,我国IOC代表团再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作为Argo计划的成员,中国愿重申我们支持该项目及其未来的计划。我们将会继续热情参加其中,并作出我们对Argo计划的贡献。......在未来,中国将加强与IOC相关成员国在Argo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及其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合作。同时,在带有新参数的浮标布放、数据处理和技术协同等能力拓展方面也会优先合作”。

  早在2001年10月,由国土资源部呈报的《关于我国加入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的请示》件,曾得到了时任国务院7位正副总理的格外的重视。特别提到,“参加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可表明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热情参加研究和解决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姿态,缩小我与发达国家在海洋资料及其获得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差距”;随后,国务院的批复件除了同意“我国可加入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外,还认为“参加该计划对维护我海洋权益更为有利”。

  由此可见,我国参与国际Argo计划,以及承担赋予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并非海洋领域一些科学家或者所在机构的个人/单位行为,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017年之前,科技部采取科研项目滚动资助的方式给予了中国Argo计划长达15年的持续支持,不仅构建起了我国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的框架,还创建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培育了一支创新型的Argo科技队伍,为我国赢得了世界上9个有能力提供经实时/延时质量控制Argo资料和6个有能力研制Argo数据产品并提供国内外共享的国际声誉。

  我国还曾是世界上3个有能力为全球Argo/OneArgo海洋观测网提供卫星定位和数据传输服务的国家之一。

  众所周知,全球Argo/One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所采用的主要观测仪器设施—自动剖面浮标,布放后具有“随波逐流”的自由漂移特性,很容易进入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EEZ),甚至领海水域内。

  早在国际Argo计划实施之初,国际Argo组织就曾通过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决议等形式(如《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决议-Argo计划》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关于Argo决议的实施细则》),做出明确规定:所有可能进入别国管辖海域的剖面浮标布放,必须预先通过适当渠道,通知相关沿海国家,以及Argo计划浮标进入专属经济区以后所获得的全部资料,除专属经济区所属的IOC成员国要求执行者(指在公海投放Argo计划浮标的政府、非政府或私营单位)为保护其主权和管辖权不要分发必然的联系到生物或非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资料外,执行者应全部公开。

  2018年初,我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曾接到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的通报,国内某涉海单位购买了一批(60个)美国产剖面浮标,但装载了未经国际Argo组织认证的、由加拿大RBR公司研制生产的CTD传感器,要求协助提供这批浮标的工作状态等相关信息,以便有效评估该新型CTD传感器的长期工作性能,从而为RBR CTD传感器的技术改进,以及国际Argo组织衡量其可否在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中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这本该是一个Argo成员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该批浮标没有纳入中国Argo计划管理,也就无法向国际Argo计划办公室做出反馈。这显然不符合国际Argo计划倡导的“共建共享”精神,更暴露了我国Argo计划的管理乱象,并给其他Argo成员国留下了肆意践踏IOC Argo决议的极坏形象。

  2018年下半年,中国政府采购平台又陆续发布了国内多个单位招标采购国产剖面浮标或“C-ARGO”浮标的信息,累计数量在300个左右。除了要求携带常规CTD传感器外,也有要求携带溶解氧传感器的。

  然而,据Argo领域的专家学者反映,在2020年之前,经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国产剖面浮标只有一个型号(HM2000),且还只能携带美国海鸟公司(SBE)研制生产的专用CTD传感器,以及少数几个带有溶解氧传感器的(仅处于试验布放阶段)。不过,按照国际Argo组织的规定,即使是携带了同一生产商(SBE)的溶解氧传感器,也还一定要通过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更不要说携带了其他型号的CTD传感器或者溶解氧传感器。

  但从中标的结果来看,至少有3家以上的国内代理商或生产商瓜分了这批订单。更加蹊跷的是,国内唯一一个被国际Argo组织认可的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却没有收到任何一个国产剖面浮标用户的委托服务信息。显而易见,这些浮标同样游离于我国Argo计划管理之外。

  调研发现,国产浮标虽然采用了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及传输观测数据,但该系统的通讯覆盖范围(赤道以北、第二岛链以西和孟加拉湾以东海域)十分有限,况且布放的浮标也非常容易被西北太平洋、东北印度洋和南海等四周的国家的渔民,或者从事海洋活动的其他人员打捞回收,引起外交纠纷在所难免。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目前至少有4个型号(HM2000、COPEX、HM4000和XUANWU)的国产剖面浮标,为了填补北斗卫星系统通讯覆盖范围受限的短板,纷纷放弃国产北斗卫星系统而采用美国的IRIDIUM卫星传输浮标观测数据,因此导致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近20年里,国家一直格外的重视并推进海洋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设立国家专项,并给予了中国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建设适度支持。特别是2017年以来,军民融合专项显著增大了对中国Argo计划的支持力度,批准的建设经费高达数亿元;陆续购置了上千个剖面浮标,并以国产浮标(但携带的CTD传感器全部从国外进口)为主,且大部分已经布放入海。

  遗憾的是,这些浮标相当短命,极少数能够在海上正常运行超过3年的。据悉,国外浮标研制、生产企业,能不断听取浮标用户的意见建议,改进和完善浮标技术性能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使得浮标的海上工作寿命保持在3年以上,甚至超过5年、8年的。相反,国内个别浮标生产企业,非但不能听取用户的意见建议,反而为了追求供货量,增加企业利润,致使国产剖面浮标的海上有效上班时间在过去10多年里,从始至终维持在2年内或者仅能满足127条剖面的最低标准要求。

  调研发现,个别企业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原因主要在于:1)企业手上拥有一款当时国内唯一通过国际Argo组织认证的剖面浮标型号;2)采购单位盲目规定只能采购国产浮标而忽视了观测数据的质量;以及3)不允许这些剖面浮标的观测数据与Argo成员国交换共享等。据悉,即使按国际Argo组织规定的“深海大洋每隔10天一个剖面、边缘海每隔5天一个剖面”的最低标准汇交,也始终没有正真获得正面回应。

  这些以“Argo”名义争取来的国家专项及其采购的专用浮标,只有极少数纳入了Argo计划管理,导致全球Argo/OneArgo海洋观测网内的中国活跃浮标数量“一下子就下降”,并从排名全球第四降为第十;且由我国牵头建设的南海Argo区域海洋观测网,也是“有网无标”,处于空白状态;以及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杭州Argo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团队,同样面临“生存窘境”。

  进一步调研发现,这些浮标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下属近十个单位,不但浮标布放位置没有统一协调,观测数据接收也是各管各的,甚至委托给了没有一点资质的浮标研制单位接收;还有的单位连购置的浮标都是“三无”产品,并没有正真获得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甚至连国内的试验、验收报告都不具备。

  正因为国产剖面浮标及其专用CTD传感器的验收、鉴定和推广应用管理混乱,从而给了一些浮标、传感器研制企业钻空子的机会。近期,个别专项承担单位批量采购的国产剖面浮标,单个浮标的中标价低于市场价(约12~16万元)的1/2;然而,一套通过国际Argo组织认证的进口CTD传感器的售价就在4~6万元之间。

  调研表明,到目前为止,经国际Argo组织认证的自动剖面浮标专用CTD传感器,只有美国SBE公司和加拿大RBR公司研制的数个型号;至今还没有一个国产专用CTD传感器型号获得国际Argo组织的认证,但在国内相关企业的网站上,却能够轻而易举地搜索到不少标注有“Argo剖面浮标专用CTD传感器”或者“剖面浮标专用CTD传感器”的宣传页面。

  据悉,即使采用未经Argo组织认证、也未经国内批量海试的国产CTD传感器,其售价每套至少也在2~3万元之间。

  另据公开报道显示,国内仅有极个别型号的国产CTD传感器,由用户安装在已通过国际Argo组织认证的国产剖面浮标上进行海试,并与进口CTD传感器做过简单比测,但其比测结果并不乐观,特别是测量的盐度值,其相对准确度远超过国际Argo组织给出的盐度测量要求(正负0.01),也要远大于国内《海洋调查规范》规定的盐度观测准确度(正负0.02)标准。

  有业内专家这样认为,针对深海大洋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倘若盐度测量准确度超过了正负0.02的范围,就等同于一堆数字垃圾。这样的剖面浮标观测数据,即使汇交,也是不会被国际Argo组织接收的。

  除此以外,国内做过海试的少数几款专用CTD传感器,还存在测量状态不稳定、遇到海水跃层毛刺现象增多、测量的盐度值出现异常或者严重偏离正常状态,以及有效测量剖面(不足20条!而国外CTD传感器的最低要求为3年、约130条剖面)过少等问题。

  这种不求观测资料质量的浮标采购、布放活动,以及严重违背国家意志的行为,已经或者即将造成观测经费和浮标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我国海洋事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而且也影响到了Argo资料在业务化预测预报和基础研究中的推广应用,以及损害到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合作计划中的信誉和声誉,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当中,不但包含了研制和生产自动剖面浮标及其专用CTD传感器的科学技术人员、科研团队和企业负责人,还有以“Argo”名义争取项目、采购和布放浮标,又以一句“保密”为由,让大批量浮标毫无科学价值的葬身海洋,或者尘封仓库,抑或又成了“流浪浮标”的团队、单位和部门负责人。